返回顶部
首页 > 资讯 > 后端开发 > Python >Python常用算法学习基础教程
  • 942
分享到

Python常用算法学习基础教程

算法基础教程常用 2022-06-04 18:06:46 942人浏览 泡泡鱼

Python 官方文档:入门教程 => 点击学习

摘要

本节内容 算法定义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常用算法实例 1.算法定义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

本节内容

算法定义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常用算法实例

1.算法定义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于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个算法的优劣可以用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来衡量。

一个算法应该具有以下七个重要的特征:

①有穷性(Finiteness):算法的有穷性是指算法必须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之后终止;

②确切性(Definiteness):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

③输入项(Input):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所谓0个输 入是指算法本身定出了初始条件;

④输出项(Output):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 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⑤可行性(Effectiveness):算法中执行的任何计算步骤都是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可执行 的操作步,即每个计算步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也称之为有效性);

⑥高效性(High efficiency):执行速度快,占用资源少;

⑦健壮性(Robustness):对数据响应正确。

2. 时间复杂度

计算机科学中,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一个函数,它定量描述了该算法的运行时间,时间复杂度常用大O符号(大O符号(Big O notation)是用于描述函数渐进行为的数学符号。更确切地说,它是用另一个(通常更简单的)函数来描述一个函数数量级的渐近上界。在数学中,它一般用来刻画被截断的无穷级数尤其是渐近级数的剩余项;在计算机科学中,它在分析算法复杂性的方面非常有用。)表述,使用这种方式时,时间复杂度可被称为是渐近的,它考察当输入值大小趋近无穷时的情况。

大O,简而言之可以认为它的含义是“order of”(大约是)。

无穷大渐近

大O符号在分析算法效率的时候非常有用。举个例子,解决一个规模为 n 的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或者所需步骤的数目)可以被求得:T(n) = 4n^2 - 2n + 2。
当 n 增大时,n^2; 项将开始占主导地位,而其他各项可以被忽略——举例说明:当 n = 500,4n^2; 项是 2n 项的1000倍大,因此在大多数场合下,省略后者对表达式的值的影响将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数学表示扫盲贴 python算法表示概念扫盲教程

一、计算方法

1.一个算法执行所耗费的时间,从理论上是不能算出来的,必须上机运行测试才能知道。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算法都上机测试,只需知道哪个算法花费的时间多,哪个算法花费的时间少就可以了。并且一个算法花费的时间与算法中语句的执行次数成正比例,哪个算法中语句执行次数多,它花费时间就多。
一个算法中的语句执行次数称为语句频度或时间频度。记为T(n)。

2.一般情况下,算法的基本操作重复执行的次数是模块n的某一个函数f(n),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记做:T(n)=O(f(n))。随着模块n的增大,算法执行的时间的增长率和f(n)的增长率成正比,所以f(n)越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越低,算法的效率越高。
在计算时间复杂度的时候,先找出算法的基本操作,然后根据相应的各语句确定它的执行次数,再找出T(n)的同数量级(它的同数量级有以下:1,Log2n ,n ,nLog2n ,n的平方,n的三次方,2的n次方,n!),找出后,f(n)=该数量级,若T(n)/f(n)求极限可得到一常数c,则时间复杂度T(n)=O(f(n))。

3.常见的时间复杂度

按数量级递增排列,常见的时间复杂度有:
常数阶O(1), 对数阶O(log2n), 线性阶O(n), 线性对数阶O(nlog2n), 平方阶O(n^2), 立方阶O(n^3),..., k次方阶O(n^k), 指数阶O(2^n) 。
其中,

1.O(n),O(n^2), 立方阶O(n^3),..., k次方阶O(n^k) 为多项式阶时间复杂度,分别称为一阶时间复杂度,二阶时间复杂度。。。。
2.O(2^n),指数阶时间复杂度,该种不实用
3.对数阶O(log2n), 线性对数阶O(nlog2n),除了常数阶以外,该种效率最高

例:算法:


 for(i=1;i<=n;++i)
 {
 for(j=1;j<=n;++j)
 {
 c[ i ][ j ]=0; //该步骤属于基本操作 执行次数:n^2
 for(k=1;k<=n;++k)
 c[ i ][ j ]+=a[ i ][ k ]*b[ k ][ j ]; //该步骤属于基本操作 执行次数:n^3
 }
 }

则有 T(n)= n^2+n^3,根据上面括号里的同数量级,我们可以确定 n^3为T(n)的同数量级
则有f(n)= n^3,然后根据T(n)/f(n)求极限可得到常数c
则该算法的 时间复杂度:T(n)=O(n^3)

四、 定义:如果一个问题的规模是n,解这一问题的某一算法所需要的时间为T(n),它是n的某一函数 T(n)称为这一算法的“时间复杂性”。

当输入量n逐渐加大时,时间复杂性的极限情形称为算法的“渐近时间复杂性”。

我们常用大O表示法表示时间复杂性,注意它是某一个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大O表示只是说有上界,由定义如果f(n)=O(n),那显然成立f(n)=O(n^2),它给你一个上界,但并不是上确界,但人们在表示的时候一般都习惯表示前者。

此外,一个问题本身也有它的复杂性,如果某个算法的复杂性到达了这个问题复杂性的下界,那就称这样的算法是最佳算法。

“大O记法”:在这种描述中使用的基本参数是 n,即问题实例的规模,把复杂性或运行时间表达为n的函数。这里的“O”表示量级 (order),比如说“二分检索是 O(logn)的”,也就是说它需要“通过logn量级的步骤去检索一个规模为n的数组”记法 O ( f(n) )表示当 n增大时,运行时间至多将以正比于 f(n)的速度增长。

这种渐进估计对算法的理论分析和大致比较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实践中细节也可能造成差异。例如,一个低附加代价的O(n2)算法在n较小的情况下可能比一个高附加代价的 O(nlogn)算法运行得更快。当然,随着n足够大以后,具有较慢上升函数的算法必然工作得更快。

O(1)

Temp=i;i=j;j=temp;

以上三条单个语句的频度均为1,该程序段的执行时间是一个与问题规模n无关的常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常数阶,记作T(n)=O(1)。如果算法的执行时间不随着问题规模n的增加而增长,即使算法中有上千条语句,其执行时间也不过是一个较大的常数。此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1)。

O(n^2)

2.1. 交换i和j的内容

sum=0; (一次)
for(i=1;i<=n;i++) (n次 )
for(j=1;j<=n;j++) (n^2次 )
sum++; (n^2次 )
解:T(n)=2n^2+n+1 =O(n^2)

2.2.

for (i=1;i<n;i++)
{
y=y+1; ①
for (j=0;j<=(2*n);j++)
x++; ②
}
解: 语句1的频度是n-1
语句2的频度是(n-1)*(2n+1)=2n^2-n-1
f(n)=2n^2-n-1+(n-1)=2n^2-2
该程序的时间复杂度T(n)=O(n^2).

O(n)

2.3.

a=0;
b=1; ①
for (i=1;i<=n;i++) ②
{
s=a+b;    ③
b=a;     ④
a=s;     ⑤
}
解:语句1的频度:2,
语句2的频度: n,
语句3的频度: n-1,
语句4的频度:n-1,
语句5的频度:n-1,
T(n)=2+n+3(n-1)=4n-1=O(n).
O(log2n )

2.4.

i=1; ①
while (i<=n)
i=i*2; ②
解: 语句1的频度是1,
设语句2的频度是f(n), 则:2^f(n)<=n;f(n)<=log2n
取最大值f(n)= log2n,
T(n)=O(log2n )

O(n^3)

2.5.

for(i=0;i<n;i++)
{
for(j=0;j<i;j++)
{
for(k=0;k<j;k++)
x=x+2;
}
}
解:当i=m, j=k的时候,内层循环的次数为k当i=m时, j 可以取 0,1,...,m-1 , 所以这里最内循环共进行了0+1+...+m-1=(m-1)m/2次所以,i从0取到n, 则循环共进行了: 0+(1-1)*1/2+...+(n-1)n/2=n(n+1)(n-1)/6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n^3).

我们还应该区分算法的最坏情况的行为和期望行为。如快速排序的最 坏情况运行时间是 O(n^2),但期望时间是 O(nlogn)。通过每次都仔细 地选择基准值,我们有可能把平方情况 (即O(n^2)情况)的概率减小到几乎等于 0。在实际中,精心实现的快速排序一般都能以 (O(nlogn)时间运行。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记法:

访问数组中的元素是常数时间操作,或说O(1)操作。一个算法如 果能在每个步骤去掉一半数据元素,如二分检索,通常它就取 O(logn)时间。用strcmp比较两个具有n个字符的串需要O(n)时间。常规的矩阵乘算法是O(n^3),因为算出每个元素都需要将n对 元素相乘并加到一起,所有元素的个数是n^2。

指数时间算法通常来源于需要求出所有可能结果。例如,n个元 素的集合共有2n个子集,所以要求出所有子集的算法将是O(2n)的。指数算法一般说来是太复杂了,除非n的值非常小,因为,在 这个问题中增加一个元素就导致运行时间加倍。不幸的是,确实有许多问题 (如著名的“巡回售货员问题” ),到目前为止找到的算法都是指数的。如果我们真的遇到这种情况,通常应该用寻找近似最佳结果的算法替代之。

常用排序

查看图片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
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故名。


data_set = [ 9,1,22,31,45,3,6,2,11 ]
 
loop_count = 0
for j in range(len(data_set)):
 for i in range(len(data_set) - j- 1): # -1 是因为每次比对的都 是i 与i +1,不减1的话,最后一次对比会超出list 获取范围,-j是因为,每一次大loop就代表排序好了一个最大值,放在了列表最后面,下次loop就不用再运算已经排序好了的值 了
 if data_set[i] > data_set[i+1]: #switch
 tmp = data_set[i]
 data_set[i] = data_set[i+1]
 data_set[i+1] = tmp
 loop_count +=1
 print(data_set)
print(data_set)
print("loop times", loop_count)

选择排序

The algorithm works by selecting the smallest unsorted item and then swapping it with the item in the next position to be filled.

The selection sort works as follows: you look through the entire array for the smallest element, once you find it you swap it (the smallest element) with the first element of the array. Then you look for the smallest element in the remaining array (an array without the first element) and swap it with the second element. Then you look for the smallest element in the remaining array (an array without first and second elements) and swap it with the third element, and so on. Here is an example,


data_set = [ 9,1,22,31,45,3,6,2,11 ]
 
smallest_num_index = 0 #初始列表最小值,默认为第一个
 
loop_count = 0
for j in range(len(data_set)):
 for i in range(j,len(data_set)):
 if data_set[i] < data_set[smallest_num_index]: #当前值 比之前选出来的最小值 还要小,那就把它换成最小值
 smallest_num_index = i
 loop_count +=1
 else:
 print("smallest num is ",data_set[smallest_num_index])
 tmp = data_set[smallest_num_index]
 data_set[smallest_num_index] = data_set[j]
 data_set[j] = tmp
 
 print(data_set)
 print("loop times", loop_count)

The worst-case runtime complexity is O(n2).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的基本思想是:将列表分为2部分,左边为排序好的部分,右边为未排序的部分,循环整个列表,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字大小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子序列中的适当位置,直到全部记录插入完成为止。

查看图片

插入排序非常类似于整扑克牌。

在开始摸牌时,左手是空的,牌面朝下放在桌上。接着,一次从桌上摸起一张牌,并将它插入到左手一把牌中的正确位置上。为了找到这张牌的正确位置,要将它与手中已有的牌从右到左地进行比较。无论什么时候,左手中的牌都是排好序的。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但其实你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现在抓到一张7,把它和手里的牌从右到左依次比较,7比10小,应该再往左插,7比5大,好,就插这里。为什么比较了10和5就可以确定7的位置?为什么不用再比较左边的4和2呢?因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手里的牌已经是排好序的。现在我插了7之后,手里的牌仍然是排好序的,下次再抓到的牌还可以用这个方法插入。编程对一个数组进行插入排序也是同样道理,但和插入扑克牌有一点不同,不可能在两个相邻的存储单元之间再插入一个单元,因此要将插入点之后的数据依次往后移动一个单元。


 source = [92, 77, 67, 8, 6, 84, 55, 85, 43, 67]
 
 
for index in range(1,len(source)):
 current_val = source[index] #先记下来每次大循环走到的第几个元素的值
 position = index
 
 while position > 0 and source[position-1] > current_val: #当前元素的左边的紧靠的元素比它大,要把左边的元素一个一个的往右移一位,给当前这个值插入到左边挪一个位置出来
 source[position] = source[position-1] #把左边的一个元素往右移一位
 position -= 1 #只一次左移只能把当前元素一个位置 ,还得继续左移只到此元素放到排序好的列表的适当位置 为止
 
 source[position] = current_val #已经找到了左边排序好的列表里不小于current_val的元素的位置,把current_val放在这里
 print(source)

结果:

[77, 92, 67, 8, 6, 84, 55, 85, 43, 67]
[67, 77, 92, 8, 6, 84, 55, 85, 43, 67]
[8, 67, 77, 92, 6, 84, 55, 85, 43, 67]
[6, 8, 67, 77, 92, 84, 55, 85, 43, 67]
[6, 8, 67, 77, 84, 92, 55, 85, 43, 67]
[6, 8, 55, 67, 77, 84, 92, 85, 43, 67]
[6, 8, 55, 67, 77, 84, 85, 92, 43, 67]
[6, 8, 43, 55, 67, 77, 84, 85, 92, 67]
[6, 8, 43, 55, 67, 67, 77, 84, 85, 92]

#更容易理解的版本


 data_set = [ 9,1,22,9,31,-5,45,3,6,2,11 ]
for i in range(len(data_set)):
 #position = i
 while i > 0 and data_set[i] < data_set[i-1]:# 右边小于左边相邻的值
 tmp = data_set[i]
 data_set[i] = data_set[i-1]
 data_set[i-1] = tmp
 i -= 1
 # position = i
 # while position > 0 and data_set[position] < data_set[position-1]:# 右边小于左边相邻的值
 # tmp = data_set[position]
 # data_set[position] = data_set[position-1]
 # data_set[position-1] = tmp
 # position -= 1

快速排序(quick sort)

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0]……A[N-1],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数组的第一个数)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小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快速排序不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也就是说,多个相同的值的相对位置也许会在算法结束时产生变动  

注:在待排序的文件中,若存在多个关键字相同的记录,经过排序后这些具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之间的相对次序保持不变,该排序方法是稳定的;若具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之间的相对次序发生改变,则称这种排序方法是不稳定的。
要注意的是,排序算法的稳定性是针对所有输入实例而言的。即在所有可能的输入实例中,只要有一个实例使得算法不满足稳定性要求,则该排序算法就是不稳定的。

排序演示

示例

假设用户输入了如下数组:

查看图片

创建变量i=0(指向第一个数据), j=5(指向最后一个数据), k=6(赋值为第一个数据的值)。
我们要把所有比k小的数移动到k的左面,所以我们可以开始寻找比6小的数,从j开始,从右往左找,不断递减变量j的值,我们找到第一个下标3的数据比6小,于是把数据3移到下标0的位置,把下标0的数据6移到下标3,完成第一次比较:

查看图片

i=0 j=3 k=6
接着,开始第二次比较,这次要变成找比k大的了,而且要从前往后找了。递加变量i,发现下标2的数据是第一个比k大的,于是用下标2的数据7和j指向的下标3的数据的6做交换,数据状态变成下表:

查看图片

i=2 j=3 k=6
称上面两次比较为一个循环。
接着,再递减变量j,不断重复进行上面的循环比较。
在本例中,我们进行一次循环,就发现i和j“碰头”了:他们都指向了下标2。于是,第一遍比较结束。得到结果如下,凡是k(=6)左边的数都比它小,凡是k右边的数都比它大:

查看图片

如果i和j没有碰头的话,就递加i找大的,还没有,就再递减j找小的,如此反复,不断循环。注意判断和寻找是同时进行的。
然后,对k两边的数据,再分组分别进行上述的过程,直到不能再分组为止。
注意:第一遍快速排序不会直接得到最终结果,只会把比k大和比k小的数分到k的两边。为了得到最后结果,需要再次对下标2两边的数组分别执行此步骤,然后再分解数组,直到数组不能再分解为止(只有一个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_*_coding:utf-8_*_
__author__ = 'Alex Li'
 
 
def quick_sort(array,left,right):
 '''
 
 :param array:
 :param left: 列表的第一个索引
 :param right: 列表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return:
 '''
 if left >=right:
 return
 low = left
 high = right
 key = array[low] #第一个值
 
 while low < high:#只要左右未遇见
 while low < high and array[high] > key: #找到列表右边比key大的值 为止
 high -= 1
 #此时直接 把key(array[low]) 跟 比它大的array[high]进行交换
 array[low] = array[high]
 array[high] = key
 
 
 while low < high and array[low] <= key : #找到key左边比key大的值,这里为何是<=而不是<呢?你要思考。。。
 low += 1
 #array[low] =
 #找到了左边比k大的值 ,把array[high](此时应该刚存成了key) 跟这个比key大的array[low]进行调换
 array[high] = array[low]
 array[low] = key
 
 quick_sort(array,left,low-1) #最后用同样的方式对分出来的左边的小组进行同上的做法
 quick_sort(array,low+1, right)#用同样的方式对分出来的右边的小组进行同上的做法
 
 
 
if __name__ == '__main__':
 
 array = [96,14,10,9,6,99,16,5,1,3,2,4,1,13,26,18,2,45,34,23,1,7,3,22,19,2]
 #array = [8,4,1, 14, 6, 2, 3, 9,5, 13, 7,1, 8,10, 12]
 print("before sort:", array)
 quick_sort(array,0,len(array)-1)
 
 print("-------final -------")
 print(array)

二叉树

树的特征和定义

树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直观地看,它是数据元素(在树中称为结点)按分支关系组织起来的结构,很象自然界中的树那样。树结构在客观世界中广泛存在,如人类社会的族谱和各种社会组织机构都可用树形象表示。树在计算机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在编译源程序时,可用树表示源程序的语法结构。又如在数据库系统中,树型结构也是信息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一切具有层次关系的问题都可用树来描述。

树(Tree)是元素的集合。我们先以比较直观的方式介绍树。下面的数据结构是一个树:

查看图片

树有多个节点(node),用以储存元素。某些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用连线表示,连线称为边(edge)。边的上端节点称为父节点,下端称为子节点。树像是一个不断分叉的树根。

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children),而该节点是相应子节点的父节点(parent)。比如说,3,5是6的子节点,6是3,5的父节点;1,8,7是3的子节点, 3是1,8,7的父节点。树有一个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为根节点(root),如图中的6。没有子节点的节点称为叶节点(leaf),比如图中的1,8,9,5节点。从图中还可以看到,上面的树总共有4个层次,6位于第一层,9位于第四层。树中节点的最大层次被称为深度。也就是说,该树的深度(depth)为4。

如果我们从节点3开始向下看,而忽略其它部分。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节点3为根节点的树:

查看图片

三角形代表一棵树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定义孤立的一个节点也是一棵树的话,原来的树就可以表示为根节点和子树(subtree)的关系:

查看图片

上述观察实际上给了我们一种严格的定义树的方法:

1. 树是元素的集合。

2. 该集合可以为空。这时树中没有元素,我们称树为空树 (empty tree)。

3. 如果该集合不为空,那么该集合有一个根节点,以及0个或者多个子树。根节点与它的子树的根节点用一个边(edge)相连。

上面的第三点是以递归的方式来定义树,也就是在定义树的过程中使用了树自身(子树)。由于树的递归特征,许多树相关的操作也可以方便的使用递归实现。我们将在后面看到。

树的实现

树的示意图已经给出了树的一种内存实现方式: 每个节点储存元素和多个指向子节点的指针。然而,子节点数目是不确定的。一个父节点可能有大量的子节点,而另一个父节点可能只有一个子节点,而树的增删节点操作会让子节点的数目发生进一步的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就可能带来大量的内存相关操作,并且容易造成内存的浪费。

一种经典的实现方式如下:

查看图片

树的内存实现

拥有同一父节点的两个节点互为兄弟节点(sibling)。上图的实现方式中,每个节点包含有一个指针指向第一个子节点,并有另一个指针指向它的下一个兄弟节点。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统一的、确定的结构来表示每个节点。

计算机的文件系统是树的结构,比如linux文件管理背景知识中所介绍的。在UNIX的文件系统中,每个文件(文件夹同样是一种文件),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节点。非文件夹的文件被储存在叶节点。文件夹中有指向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指针(在UNIX中,文件夹还包含一个指向自身的指针,这与我们上面见到的树有所区别)。在git中,也有类似的树状结构,用以表达整个文件系统的版本变化 (参考版本管理三国志)。

查看图片

二叉树: 

二叉树是由n(n≥0)个结点组成的有限集合、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有序树。它或者是空集,或者是由一个根和称为左、右子树的两个不相交的二叉树组成。

特点:

(1)二叉树是有序树,即使只有一个子树,也必须区分左、右子树;

(2)二叉树的每个结点的度不能大于2,只能取0、1、2三者之一;

(3)二叉树中所有结点的形态有5种:空结点、无左右子树的结点、只有左子树的结点、只有右子树的结点和具有左右子树的结点。

查看图片

二叉树(binary)是一种特殊的树。二叉树的每个节点最多只能有2个子节点:

查看图片

二叉树

由于二叉树的子节点数目确定,所以可以直接采用上图方式在内存中实现。每个节点有一个左子节点(left children)和右子节点(right children)。左子节点是左子树的根节点,右子节点是右子树的根节点。

如果我们给二叉树加一个额外的条件,就可以得到一种被称作二叉搜索树(binary search tree)的特殊二叉树。二叉搜索树要求:每个节点都不比它左子树的任意元素小,而且不比它的右子树的任意元素大。

(如果我们假设树中没有重复的元素,那么上述要求可以写成:每个节点比它左子树的任意节点大,而且比它右子树的任意节点小)

查看图片

二叉搜索树,注意树中元素的大小

二叉搜索树可以方便的实现搜索算法。在搜索元素x的时候,我们可以将x和根节点比较:

1. 如果x等于根节点,那么找到x,停止搜索 (终止条件)

2. 如果x小于根节点,那么搜索左子树

3. 如果x大于根节点,那么搜索右子树

二叉搜索树所需要进行的操作次数最多与树的深度相等。n个节点的二叉搜索树的深度最多为n,最少为log(n)。

二叉树的遍历

遍历即将树的所有结点访问且仅访问一次。按照根节点位置的不同分为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

前序遍历: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

中序遍历: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

后序遍历: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

例如:求下面树的三种遍历

查看图片

前序遍历:abdefGC

中序遍历:debgfac

后序遍历:edgfbca

二叉树的类型

(1)完全二叉树——若设二叉树的高度为h,除第 h 层外,其它各层 (1~h-1) 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个数,第h层有叶子结点,并且叶子结点都是从左到右依次排布,这就是完全二叉树。

(2)满二叉树——除了叶结点外每一个结点都有左右子叶且叶子结点都处在最底层的二叉树。

(3)平衡二叉树——平衡二叉树又被称为AVL树(区别于AVL算法),它是一棵二叉排序树,且具有以下性质:它是一棵空树或它的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并且左右两个子树都是一棵平衡二叉树

如何判断一棵树是完全二叉树?按照定义

教材上的说法:一个深度为k,节点个数为 2^k - 1 的二叉树为满二叉树。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就是一棵树,深度为k,并且没有空位。

首先对满二叉树按照广度优先遍历(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编号。

一颗深度为k二叉树,有n个节点,然后,也对这棵树进行编号,如果所有的编号都和满二叉树对应,那么这棵树是完全二叉树。

查看图片

如何判断平衡二叉树?

查看图片

(b)左边的图 左子数的高度为3,右子树的高度为1,相差超过1

(b)右边的图 -2的左子树高度为0 右子树的高度为2,相差超过1

二叉树遍历实现


class Tree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data=0,left=0,right=0):
 self.data = data
 self.left = left
 self.right = right
 
class BTree(object):
 def __init__(self,root=0):
 self.root = root
 
 
 def preOrder(self,treenode):
 if treenode is 0:
 return
 print(treenode.data)
 self.preOrder(treenode.left)
 self.preOrder(treenode.right)
 def inOrder(self,treenode):
 if treenode is 0:
 return
 self.inOrder(treenode.left)
 print(treenode.data)
 self.inOrder(treenode.right)
 
 def postOrder(self,treenode):
 if treenode is 0:
 return
 self.postOrder(treenode.left)
 self.postOrder(treenode.right)
 print(treenode.data)
if __name__ == '__main__':
 n1 = TreeNode(data=1)
 n2 = TreeNode(2,n1,0)
 n3 = TreeNode(3)
 n4 = TreeNode(4)
 n5 = TreeNode(5,n3,n4)
 n6 = TreeNode(6,n2,n5)
 n7 = TreeNode(7,n6,0)
 n8 = TreeNode(8)
 root = TreeNode('root',n7,n8)
 
 bt = BTree(root)
 print("preOrder".center(50,'-'))
 print(bt.preOrder(bt.root))
 
 print("inOrder".center(50,'-'))
 print (bt.inOrder(bt.root))
 
 print("postOrder".center(50,'-'))
 print (bt.postOrder(bt.root))

  

堆排序

堆排序,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堆。因此先来介绍一下堆的概念。
堆分为最大堆和最小堆,其实就是完全二叉树。最大堆要求节点的元素都要大于其孩子,最小堆要求节点元素都小于其左右孩子,两者对左右孩子的大小关系不做任何要求,其实很好理解。有了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处于最大堆的根节点的元素一定是这个堆中的最大值。其实我们的堆排序算法就是抓住了堆的这一特点,每次都取堆顶的元素,将其放在序列最后面,然后将剩余的元素重新调整为最大堆,依次类推,最终得到排序的序列。

堆排序就是把堆顶的最大数取出,

将剩余的堆继续调整为最大堆,具体过程在第二块有介绍,以递归实现

剩余部分调整为最大堆后,再次将堆顶的最大数取出,再将剩余部分调整为最大堆,这个过程持续到剩余数只有一个时结束

查看图片


#_*_coding:utf-8_*_
__author__ = 'Alex Li'
import time,random
def sift_down(arr, node, end):
 root = node
 #print(root,2*root+1,end)
 while True:
 # 从root开始对最大堆调整
 
 child = 2 * root +1 #left child
 if child > end:
 #print('break',)
 break
 print("v:",root,arr[root],child,arr[child])
 print(arr)
 # 找出两个child中交大的一个
 if child + 1 <= end and arr[child] < arr[child + 1]: #如果左边小于右边
 child += 1 #设置右边为大
 
 if arr[root] < arr[child]:
 # 最大堆小于较大的child, 交换顺序
 tmp = arr[root]
 arr[root] = arr[child]
 arr[child]= tmp
 
 # 正在调整的节点设置为root
 #print("less1:", arr[root],arr[child],root,child)
 
 root = child #
 #[3, 4, 7, 8, 9, 11, 13, 15, 16, 21, 22, 29]
 #print("less2:", arr[root],arr[child],root,child)
 else:
 # 无需调整的时候, 退出
 break
 #print(arr)
 print('-------------')
 
def heap_sort(arr):
 # 从最后一个有子节点的孩子还是调整最大堆
 first = len(arr) // 2 -1
 for i in range(first, -1, -1):
 sift_down(arr, i, len(arr) - 1)
 #[29, 22, 16, 9, 15, 21, 3, 13, 8, 7, 4, 11]
 print('--------end---',arr)
 # 将最大的放到堆的最后一个, 堆-1, 继续调整排序
 for end in range(len(arr) -1, 0, -1):
 arr[0], arr[end] = arr[end], arr[0]
 sift_down(arr, 0, end - 1)
 #print(arr)
def main():
 # [7, 95, 73, 65, 60, 77, 28, 62, 43]
 # [3, 1, 4, 9, 6, 7, 5, 8, 2, 10]
 #l = [3, 1, 4, 9, 6, 7, 5, 8, 2, 10]
 #l = [16,9,21,13,4,11,3,22,8,7,15,27,0]
 array = [16,9,21,13,4,11,3,22,8,7,15,29]
 #array = []
 #for i in range(2,5000):
 # #print(i)
 # array.append(random.randrange(1,i))
 
 print(array)
 start_t = time.time()
 heap_sort(array)
 end_t = time.time()
 print("cost:",end_t -start_t)
 print(array)
 #print(l)
 #heap_sort(l)
 #print(l)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人类能理解的版本


dataset = [16,9,21,3,13,14,23,6,4,11,3,15,99,8,22]

for i in range(len(dataset)-1,0,-1):
 print("-------",dataset[0:i+1],len(dataset),i)
 #for index in range(int(len(dataset)/2),0,-1):
 for index in range(int((i+1)/2),0,-1):
 print(index)
 p_index = index

 l_child_index = p_index *2 - 1
 r_child_index = p_index *2
 print("l index",l_child_index,'r index',r_child_index)
 p_node = dataset[p_index-1]
 left_child = dataset[l_child_index]

 if p_node < left_child: # switch p_node with left child
 dataset[p_index - 1], dataset[l_child_index] = left_child, p_node
 # redefine p_node after the switch ,need call this val below
 p_node = dataset[p_index - 1]

 if r_child_index < len(dataset[0:i+1]): #avoid right out of list index range
 #if r_child_index < len(dataset[0:i]): #avoid right out of list index range
 #print(left_child)
 right_child = dataset[r_child_index]
 print(p_index,p_node,left_child,right_child)

 # if p_node < left_child: #switch p_node with left child
 # dataset[p_index - 1] , dataset[l_child_index] = left_child,p_node
 # # redefine p_node after the switch ,need call this val below
 # p_node = dataset[p_index - 1]
 #
 if p_node < right_child: #swith p_node with right child
 dataset[p_index - 1] , dataset[r_child_index] = right_child,p_node
 # redefine p_node after the switch ,need call this val below
 p_node = dataset[p_index - 1]

 else:
 print("p node [%s] has no right child" % p_node)


 #最后这个列表的第一值就是最大堆的值,把这个最大值放到列表最后一个, 把神剩余的列表再调整为最大堆

 print("switch i index", i, dataset[0], dataset[i] )
 print("before switch",dataset[0:i+1])
 dataset[0],dataset[i] = dataset[i],dataset[0]
 print(dataset)

希尔排序(shell sort)

希尔排序(shell Sort)是插入排序的一种。也称缩小增量排序,是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将整个待排元素序列分割成若干个子序列(由相隔某个“增量”的元素组成的)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依次缩减增量再进行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元素基本有序(增量足够小)时,再对全体元素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因为直接插入排序在元素基本有序的情况下(接近最好情况),效率是很高的,因此希尔排序在时间效率比直接插入排序有较大提高

查看图片

首先要明确一下增量的取法:

第一次增量的取法为: d=count/2;

第二次增量的取法为: d=(count/2)/2;

最后一直到: d=1;

看上图观测的现象为:

d=3时:将40跟50比,因50大,不交换。

将20跟30比,因30大,不交换。

将80跟60比,因60小,交换。

d=2时:将40跟60比,不交换,拿60跟30比交换,此时交换后的30又比前面的40小,又要将40和30交换,如上图。

将20跟50比,不交换,继续将50跟80比,不交换。

d=1时:这时就是前面讲的插入排序了,不过此时的序列已经差不多有序了,所以给插入排序带来了很大的性能提高。

希尔排序代码


import time,random

#source = [8, 6, 4, 9, 7, 3, 2, -4, 0, -100, 99]
#source = [92, 77, 8,67, 6, 84, 55, 85, 43, 67]

source = [ random.randrange(10000+i) for i in range(10000)]
#print(source)



step = int(len(source)/2) #分组步长

t_start = time.time()


while step >0:
 print("---step ---", step)
 #对分组数据进行插入排序

 for index in range(0,len(source)):
 if index + step < len(source):
 current_val = source[index] #先记下来每次大循环走到的第几个元素的值
 if current_val > source[index+step]: #switch
 source[index], source[index+step] = source[index+step], source[index]

 step = int(step/2)
else: #把基本排序好的数据再进行一次插入排序就好了
 for index in range(1, len(source)):
 current_val = source[index] # 先记下来每次大循环走到的第几个元素的值
 position = index

 while position > 0 and source[
  position - 1] > current_val: # 当前元素的左边的紧靠的元素比它大,要把左边的元素一个一个的往右移一位,给当前这个值插入到左边挪一个位置出来
 source[position] = source[position - 1] # 把左边的一个元素往右移一位
 position -= 1 # 只一次左移只能把当前元素一个位置 ,还得继续左移只到此元素放到排序好的列表的适当位置 为止

 source[position] = current_val # 已经找到了左边排序好的列表里不小于current_val的元素的位置,把current_val放在这里
 print(source)

t_end = time.time() - t_start

print("cost:",t_end)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编程网。

--结束END--

本文标题: Python常用算法学习基础教程

本文链接: https://lsjlt.com/news/13428.html(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有问题或投稿请发送至: 邮箱/279061341@qq.com    QQ/279061341

猜你喜欢
  • Python常用算法学习基础教程
    本节内容 算法定义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常用算法实例 1.算法定义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
    99+
    2022-06-04
    算法 基础教程 常用
  • python常见排序算法基础教程
    前言:前两天腾讯笔试受到1万点暴击,感觉浪费我两天时间去牛客网做题……这篇博客介绍几种简单/常见的排序算法,算是整理下。 时间复杂度 (1)时间频度一个算法执行所耗费的时间,从理论上是不能算出来的,必须上机...
    99+
    2022-06-04
    算法 基础教程 常见
  • Python学习入门基础教程(learn
     在Python里可以自定义函数,实现某特定功能,这里首先要区分一下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调用两个基本概念,初学者往往容易混淆。      函数的定义是指将一堆能实现特定功能的语句用一个函数名标识起来,而函数的调用则是通过函数名来使用这一堆语句...
    99+
    2023-01-31
    基础教程 入门 Python
  • Python学习入门基础教程(lear
      在if分支判断语句里的条件判断语句不一定就是一个表达式,可以是多个(布尔)表达式的组合关系运算,这里如何使用更多的关系表达式构建出一个比较复杂的条件判断呢?这里需要再了解一下逻辑运算的基础知识。逻辑关系运算有以下几种运算符.     ...
    99+
    2023-01-31
    基础教程 入门 Python
  • Python机器学习之Kmeans基础算法
    一、K-means基础算法简介 k-means算法是一种聚类算法,所谓聚类,即根据相似性原则,将具有较高相似度的数据对象划分至同一类簇,将具有较高相异度的数据对象划分至不同类簇。聚类与分类最大的区别在于,聚类过程为无...
    99+
    2022-06-02
    Python Kmeans基础算法 python机器学习 python Kmeans
  • Python基础学习教程:Python基础之基本数据类型(一)
    Python基础学习教程:Python基础之基本数据类型(一)...
    99+
    2023-06-02
  • python机器学习pytorch 张量基础教程
    目录正文1.初始化张量1.1 直接从列表数据初始化1.2 用 NumPy 数组初始化1.3 从另一个张量初始化1.4 使用随机值或常量值初始化2.张量的属性3.张量运算3.1 标准的...
    99+
    2024-04-02
  • python机器学习基础特征工程算法详解
    目录一、机器学习概述二、数据集的构成1.数据集存储2.可用的数据集3.常用数据集的结构三、特征工程1.字典数据特征抽取2.文本特征抽取3.文本特征抽取:tf-idf4.特征预处理:归...
    99+
    2024-04-02
  • Netty学习教程之基础使用篇
    什么Netty?Netty是由JBOSS提供的一个java开源框架。Netty提供异步的、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程序框架和工具,用以快速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也就是说,Netty 是一个基于NIO的客户、服务器端编程框架...
    99+
    2023-05-31
    netty 基础
  • Python学习之12个常用基础语法详解
    目录前言1.多个字符串组合为一个字符串2.字符串拆分为子字符串列表3.统计列表中元素的次数4.使用try-except-else-block模块5.使用枚举函数得到key/value...
    99+
    2024-04-02
  • python 基础学习
    #此代码关于python函数调用的理解学习#还不明白这段代码如何实现调用的!!!def apply_twice(func, arg):return func(func(arg)) def add_five(x):return x + 5 p...
    99+
    2023-01-31
    基础 python
  • Python基础学习
    第一个 Python 程序:Hello Worldprint("Hello World!")Python 控制流:if-else, if-elif-else:    if-else 语法:if 判断条件:     执行语句…… else: ...
    99+
    2023-01-31
    基础 Python
  • python基础学习21----进程
    python中的多线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多线程,如果想要充分地使用多核CPU的资源,在python中大部分情况需要使用多进程。 进程与线程的使用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关线程方面的知识请参考https://www.cnblogs.com/sfen...
    99+
    2023-01-30
    进程 基础 python
  • python基础学习22----协程
    协程,又称微线程。英文名Coroutine。 协程最大的优势就是协程极高的执行效率。因为子程序切换不是线程切换,而是由程序自身控制,因此,没有线程切换的开销,和多线程比,线程数量越多,协程的性能优势就越明显。 第二大优势就是不需要多线程的...
    99+
    2023-01-30
    基础 python 协程
  • python基础学习20----线程
    什么是线程   线程,有时被称为轻量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LWP),是程序执行流的最小单元。一个标准的线程由线程ID,当前指令指针(PC),寄存器集合和堆栈组成。另外,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实体,是被系统独立调度和分派...
    99+
    2023-01-30
    线程 基础 python
  • python学习2-基础语法
    1、常量/变量常量:一旦赋值不可改变,不能重新赋值。python不存在常量。字面常量:一个单独出现的量,未赋值给任何变量或常量。变量:是一个名字,在赋值符号的左边。这个名字可以指代赋值符号右边的内容。i = 3除行首的空格,其它地方空格无意...
    99+
    2023-01-31
    语法 基础 python
  • python基础学习15----异常处理
    异常处理,是编程语言或计算机硬件里的一种机制,用于处理软件或信息系统中出现的异常状况(即超出程序正常执行流程的某些特殊条件)。 1.异常的类型 异常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异常有: AttributeError 试图访问一个对象没有的属性...
    99+
    2023-01-30
    异常 基础 python
  • [Python]学习基础篇:常见的Pyt
    函数列表进制转换函数函数名称及参数功能用例bin(x)将数值x转化为二进制>>> x=10 >>> bin(10) 10hex(x)将数值x转化为十六进制>>> x=10 &g...
    99+
    2023-01-31
    常见 基础 Python
  • Java学习教程:Java基础——反射
    什么是反射?JAVA反射机制是在运行状态中,对于任意一个类,都能够知道这个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对于任意一个对象,都能够调用它的任意方法和属性;这种动态获取信息以及动态调用对象方法的功能称为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例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当中,...
    99+
    2023-06-03
  • Python基础学习教程系列讲解——try_except异常处理机制
    在Python编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在调试阶段出现语法之类的错误时,Pycharm会在Debug窗口提示错误,但是程序在运行时由于内部隐含的问题而引起错误,会导致程序终止执行。比如以下例程中,使用urllib库打开URL时由于网络问题...
    99+
    2023-06-02
软考高级职称资格查询
编程网,编程工程师的家园,是目前国内优秀的开源技术社区之一,形成了由开源软件库、代码分享、资讯、协作翻译、讨论区和博客等几大频道内容,为IT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发现、使用、并交流开源技术的平台。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商务合作